高频变压器同层并绕的优势

2025-07-22

       在高频变压器的设计中,为了迎合小型化、高效率及高功率密度的发展趋势,常将原边和副边绕组(或者多个副边绕组之间)采用同层并绕的绕线工艺,该工艺确实能带来诸多显著的优势。

以下是这种工艺带来的主要好处及其原理:

 1、有效降低线圈高度:

  • 原理: 传统分层绕制(如先绕完所有原边,再绕副边,或反之)会导致绕组在垂直方向上堆叠,增加整体线圈的“厚度”或“高度”。

  • 效果: 同层并绕意味着原边和副边的导线在同一层内交替或并行排列(例如,采用三明治绕法时,外层和内层是同一绕组,中间层是另一个绕组;或者更精细地,在同一层内交替绕制原边和副边的匝)。这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磁芯窗口的“宽度”而不是“高度”,显著降低了线圈的整体堆叠高度。

  • 益处: 这使得变压器整体更“扁平”,利于磁芯组装(特别是对于EE、EF、PQ等需要两个磁芯对接闭合的类型),减小了因线圈过高导致磁芯气隙增大或闭合不良的风险。同时,更小的外形尺寸有利于实现更高的功率密度。

 2、提供线圈耦合、降低漏感:

  • 原理: 漏感的主要来源是原副边绕组未能完全耦合的磁通。当原副边绕组在空间上分离较远(如分层绕制)时,它们之间的磁耦合减弱,漏感增大。

  • 效果: 同层并绕(尤其是精细的层内交替并绕)使得原边导线和副边导线在物理空间上非常接近,甚至交织在一起。这极大地缩短了原副边绕组之间的平均距离

  • 益处: 显著增强了原副边之间的磁耦合大幅降低了漏感。低漏感对于高频开关电源至关重要:

    • 减少开关管(MOSFET)关断时的电压尖峰,降低应力,提高可靠性。

    • 减小谐振回路中的储能,有利于实现软开关(如LLC谐振变换器)。

    • 提高变压器的能量传输效率。

3、减小直流电阻: 

  • 原理: 直流电阻主要由导线的长度、截面积和导电率决定。在窗口面积固定的情况下,更有效的空间利用意味着可以使用更短的导线长度或更优化的导线截面积。

  • 效果:

    • 更短的导线长度: 同层并绕优化了绕组结构,通常能实现更短的平均匝长。尤其是在多槽骨架或精细并绕时,导线路径更直接。

    • 更好的窗口填充系数: 并绕允许更灵活地安排不同线径的导线(例如,电流大的绕组用多股细线或扁线并绕),更有效地填充窗口空间,减少无效空隙。这意味着在相同电流能力下,可以使用截面积更优化的导线(等效截面积更大),或者相同导线截面积下,电阻更小。

  • 益处: 显著降低原边和/或副边的直流电阻。降低DCR直接减少了导线的铜损,提高了变压器的效率,降低了温升。

4、其他潜在优势: 

  • 改善热分布: 原副边绕组在空间上混合分布,有助于热量更均匀地散布在整个线圈上,避免局部过热点,有利于散热。

  • 可能降低交流电阻(邻近效应): 虽然邻近效应在高频下很复杂,但在某些特定的并绕结构(如交错程度高)下,可能优化磁场分布,从而略微降低高频交流电阻。但这需要精确的仿真和设计,效果不如降低DCR和漏感那么直接和显著。

  • 减小分布电容: 相对于分层堆叠,精心设计的同层并绕结构可能有助于控制绕组之间的分布电容(尤其是原副边之间的电容),但这同样需要仔细设计。

5、实施同层并绕工艺的要点与挑战: 

  • 绕线精度要求高: 需要在同一层内精确控制多条导线(可能线径不同)的排列、间距和张力,避免交叉、重叠或间隙过大。这对绕线设备和操作工艺要求较高。

  • 绝缘处理复杂: 原副边导线在同一层内紧密相邻,必须确保足够的绝缘强度和可靠性,特别是对于高电压差或安全隔离要求高的应用。层间和匝间绝缘需要精心设计(如使用三重绝缘线、加挡墙、点胶等)。

  • 适用于特定拓扑/结构: 最常用于原副边匝数比较接近或需要极低漏感的应用(如正激、推挽、某些LLC结构)。对于匝数比很大的变压器(如反激),副边匝数少,可能难以有效实施精细的同层并绕。

  • 设计和仿真: 设计过程相对复杂,通常需要借助电磁场仿真软件来优化绕组结构、预测漏感、DCR和交流损耗。


       总而言之,同层并绕工艺(特别是精细的层内交替绕制)是高频变压器设计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它通过最大化利用磁芯窗口宽度、最小化原副边物理距离,实现了降低线圈高度、大幅减小漏感、有效降低直流电阻的核心目标。这些优势直接转化为更小的体积、更高的效率、更好的电气性能和更高的功率密度,使其在现代高效、紧凑的开关电源设计中极具价值。当然,实现这些优势也伴随着对绕制工艺精度和绝缘设计更高的要求。